阅读历史 |

86.086(一更)(1 / 4)

加入书签

那是一块木制的箭靶。

放在距离人二十步远的位置。

站在箭靶后的孩子看起来也就十岁上下, 略不到五尺的身高,持着一把专门为孩童打造的短弓站在那里。

一枚玉韘套在她的拇指之上,经由配套的绳索绑在腕部。

当她张弓搭箭的时候, 那弓弦便借助着玉韘弯钩的带动和指腹的拉扯往后而去。

直到弦张如弯月, 上头的那支木杆铁头长箭对准了箭靶。

夏日的微风在靶场上徐徐吹过, 将持弓箭之人鬓边的头发吹起, 有其中的一缕还吹到了她的眼睛边上。

但她好像浑然未觉,并没有露出任何一点异样的表情。

那双紧紧盯着箭矢前端和箭靶的眼睛里, 已带上了一抹锐利的锋芒。

突然之间门, 她手中的弓弦一松,箭矢自风中穿过, 宛如一道流光直扑箭靶而去。

只听得一声“咄”响, 箭矢就已牢牢扎在了箭靶上。

还正中那靶心!

别看这箭靶的距离还不算远, 可对于接触到弓箭时间门还不长的李清月来说, 已是个不小的长进了。

李清月顿时跳了起来,甚至当即转身,朝着后方不远处站着的两人挥了挥手。

或者说……是挥了挥她手中的短弓。

“阿耶阿娘,你们看到了吗?”

她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雀跃, “我射中啦!”

“看到了看到了。”武媚娘也顺势朝着她招了招手, “你当心着点,别让弓弦割伤自己的手。”

见李清月朝着她点头, 像是听明白了她的意思, 武媚娘这才放心地继续往前走去。

只是当女儿已不在她的视线之中后,她还是不由朝着身边之人嗔怪了一句, “您不该跟她说这样的话。”

什么话?

自然是那句“大唐还缺属于自己的,年轻的,且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可李治哪里会想到, 李清月跑来问这句话本就是别有所图,甚至在弘化公主求援失败的现实面前,更为确信自己想要加快脚步的计划没什么错,这才朝着他发出了这样一个具有诱导性的问题。

而李治,他是真觉得那句话既不显得敷衍,又能将自己的形象挽回一下。

至于阿菟说的什么,想要给父亲分忧,找到这样的将领,李治反正是权当她在开玩笑的。又或者,这最多能够算是小孩子的孝心。

哪知道……

唉。

吐谷浑那边的情况,在媚娘提出了调度西州都督府长史裴行俭前去的建议后,最终被敲定了。

李唐暂时分不出人手来支援,这一点在朝堂上的意见很统一。不仅是将领不足,物资也不支持远上青海,和打“游击战”的吐蕃相持。

相比之下,派遣出一名有本事的官员协助吐谷浑作战,在必要的时候负责斩杀吐谷浑族中叛将,更符合大唐的利益。

裴行俭也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

李治将其改任兰州都督府长史,又另加了个名号,叫做“吐谷浑督军镇抚”。他要履行的是何种职务,在这个官职名字中已表现得很明显了。

结果李治随即就听到小女儿问起了裴行俭的年龄。

当听到他当年的“年少气盛”是三十多岁的“年少”,现在都已满了四十岁后,发出了一句感慨,“不年轻了呀”。

然后又听她向着母亲问起了大唐近来表现出色的年轻官员,一问之下又发觉,居然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

这可好了,正该按照她之前的话做下去!

找不到人怎么办?本着要为阿耶分忧的想法,那就努力努力自己上吧!

别人说这种话,可能经历过几次挫折,也就差不多能确定,自己不是干这件事的料了。

可李治的这个女儿不一样啊。

早几年间门就已展现出的聪慧,让她在分析起局势的时候还挺头头是道的。按照武媚娘和李治所说,那个启用裴行俭的想法,还得算是得到了阿菟的提示。

再看她自己的实际表现好了。

若说此前的演练武艺,已经能让人看出她的体质拔群,像是真能练出点东西,那么在她陆续进行了骑马和射箭的学习后,这个长进的速度就更不是寻常孩童能有的。

她是认真地要来一出“我行我上”!

李治都看得有点震惊。

尤其是当他自己还在康复进程之中,女儿却已经开始督促自己往武将方向成长的情况下,他很难不生出几分微妙的无言情绪。

在听到那句怪责后,他还下意识地回道:“可她真有这样的天赋……”

纵容她练练也无妨吧。

等等!他不该这么说。

李治的脑中也忽然灵光一闪,“不对啊媚娘,昨天我经过这里的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