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4章 人才选拔(2 / 4)

加入书签

br>
早几年的时候,金陵城会试的进士、新学进士科两科,录取的总人数能够达到千人,但是乾元元年的现在,预定的录取人数已经是下降到五百人,直接下降了一半。

不过全国范围来说,预计录取的两科学子人数,却是会再一次创造新高峰,各省分考点以及金陵城考点加起来,预计将会录取五千人。

这些新科进士、新学进士们,绝大部分都会进入基层岗位任职,从而逐渐改变目前大乾的官场里头,低级官员素质不高的原因。

假以时日,楚行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录取人数,因为以后除去司法机构、巡警等需要特殊技能的人才,除去没有品级,只是普通的雇佣工作人员,比如马夫、厨师等,其他拥有品级的王朝官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后选拔。

最后形成大乾官员以及普通雇员相结合的人事制度。

其实楚行一开始还打算搞成所有的公务雇员,都是需要通过科举来选拔的,但是发现这不太现实,因为人家读了国子监大学的学子,显然是不可能接受成为一名官府里的马夫的,而且这也是极大的人才浪费。

所以,楚行才是施行了目前的这种官员以及雇员相互结合的模式。

而这个政策,自然也不是楚行乱搞的,而是参考了后世的公务员制度,后世里的诸多媒体报道里,为什么会频繁出现临时工这个词,那是因为公务机构里是真的有这么多的临时工,他们以合同工,派遣工等名义为政府机构工作,是属于没有编制的那种。

楚行觉得后世的这个公务体系还是挺不错的,可以有效控制薪资支出,捅出篓子了可以直接炒人平息民众怒火。

实际上这套体系华夏数千年来都是这么玩的,以前是官吏之分,后世是有编制和临时工之分,到了大乾王朝边吗,那就是官员和雇员之分。

虽然操作的细节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卵用,没啥太大的变化。

要不然怎么说,其实华夏数千年,政治体系一直都没有变过呢,家天下,科举制度,官吏制度等等,几千年前如此,现在同样如。

在大乾王朝,同样也不例外。

楚行不是圣人,更加不愿意去冒无所谓的风险,既然这些东西在数千年里都已经被证明了去实用性,楚行自然是犯不着抛弃掉,然后自己去重新搞一套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样的话,谁知道会不会搞出什么大麻烦来。

以史为鉴,实用为主!

这是最近几年楚行的治国理念,所以很多政策实行的时候,大多也是符合了这种理念。

科举制度的改革同样如此,到了乾元元年的今天,科举制度的改革,算是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后面顶多就是缝缝补补,楚行是不打算再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了。

和科举还有着极大关系的教育制度,楚行同样是不打算进行太大的变动,他觉得如今这个教育体系就挺好的了,顶多就是以后逐渐普及小学,再搞多一些中学,至于大学嘛,他还是打算走精品路线,严格控制大学生的数量,尤其是文科生的数量。

在他的有生之年,中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那是别指望啊,不是办不到,而是楚行不允许!

相对的,一些理工方面,专门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学校,也就是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倒是可以多办一些,这样也可以为帝国的工业化提供更多的技术性人才。

不过只限于理工方面!

至于文科,尤其是历史、国文专业之类的,必须严格控制。

为啥?因为这种专业的学生危害性可是相当的大,给他们官当,让他们混入社会上流那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是如果上流社会就这么大一点,容纳人才的位置也是有限的,那些挤不上上流社会的人,肯定会不满,并且传播他们的不满,最后鼓动普通民众们的不满来做要挟,以达到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目标。

总之,破事多!

这也是这几年,楚行一直都是重视理工方面的教育,忽视甚至是打压文科教育的原因!

预科学校里,奖学金几乎都是发给理科班的学生的,文科生几乎不可能得到奖学金,而国子监录取学生的时候,各大专业里,国文、历史等专业的录取人数也是最少,同时也是最严格的。

为啥,报考这种专业的学子,清一色都是奔着当官去的,最后如果当不了官,那绝对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如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严格限制人数呢。

相反,理工科就好多了,不仅仅官场需求这样的人才,各大企业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就业范围广,而且这些人都是理工人才,对社会的稳定危害没这么大。

普及教育,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或者是其他类似集权政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