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七十一章 何为山河之固(2 / 2)

加入书签

楚行就不敢想了,想也没办法,人家压根不会来。

别说到了进士这个层次,就算是举人、秀才一般都不愿意投靠救民军。

因为大明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也就是说,大明与知识分子是绑定在一起的,人家享受着极其高的优待,人家坐拥着大量的财富和地产,又掌握着知识,人家的梦想都是做官。

现下来说,不说全部,但是起码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对救民军没有任何好感的。

甚至他们会暗中做各种小动作,盼着皇朝能赶快杀回来。

见识越广,文化程度越高的人,也越能看透大乾王朝的本质:这就是一群土匪、山贼成了气候,联合一群农民大众,妄图颠覆朝廷的扯淡组织而已,迟早是要被朝廷大军剿灭的。

当然,与读书人完全相反,那就是人民群众没有这种想法。

在他们看来,救民军跟朝廷没有啥太大的区别。

甚至救民军比朝廷更加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因为朝廷管理这一片土地的时候,大家的日子过得太辛苦了,朝廷和官吏拼了命的压榨,地主和士绅也变得法的欺负人,大家压根都活不下去了。

救民军来了之后,竟然给大家分配土地,还派将士们给老百姓帮忙。

谁是发自内心对他们好的,老百姓还是很清楚的。

救民军给了他们好处,他们自然选择拥护救民军。

不仅仅是因为现在救民军给他们的利益,更多的是因为,加入救民军之中,还有很多的好处。

首先便是安家银。

一大家子,好几个儿子,想要结婚,凑不出银子来怎么办?

明末奢靡之风日盛,往往一个家庭娶妻生子,需要整个家庭积攒多少年的收入,可是这些年年头很不好,别说积攒了,能够不饿死就不错了。

但是孩子们还得成亲,这个时候怎么办?

从孩子们里面挑选一个去参军就是了,救民军与朝廷强行拉青壮不一样,人家直接给一笔安家银。

有了银子,这家里可就宽裕多了。

而且被派去当兵的孩子,也不会怪罪父母,实在是救民军的待遇太好了,白米白面敞开了供应,为了将士们的营养,救民军还会安排肉食肉汤,在他们看来,地主老爷也未必有这待遇。

这还不算,从进入救民军的那一刻开始,士兵就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饷银。

有了饷银,便可以补贴家用,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谁能不喜欢?

再有就是救民军还会给一份免费的田地,别管面积大小,别管肥沃与否,那是实打实的土地,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根基。

诸多政策导致了大批民众踊跃参军入伍,尤其是贫寒子弟。

甚至还出现了辽东逃难而来的老卒恳求加入,以及济南府,登莱二地的逃卒请求加入的情况。

楚行这才深刻的领悟到一句话,山河之固在于德,德政不修人尽敌。

人民群众的踊跃加入,导致救民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招募到数量庞大的新兵,不仅仅将几个千户所、巡检司的士兵都招满了。

甚至还有大量的新兵在训,等待分配。

如此一来,加上原本就人员超编的后勤部队,明军俘虏改编而成的守御千户所,同时还有经过整编的一个满编的重甲步兵巡检司,弓箭手大队,以及已经扩张到二百人的骑兵斥候队。

仅仅从兵力上来说,大乾救民军已经是完成了这一次大规模扩张的任务,全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八千人。

其中的主力部队,即四个千户所、两个独立巡检司,这六个主战部队,就有五千多人。

把新兵都招募到,并一一分配到了各部队后,楚行就是制导全军展开大规模的训练,同时也是为了加其他几个千户所的训练进度和更快的形成战斗力,楚行从各老部队中,成建制的抽调部队到其他新部队中充当骨干。

军方扩军的同时,赛八仙等人回到石桥镇后,也是根据之前的战略会议上定下的诸多方针一一展开工作,先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并完善税收体系了。

秋收在即,他们必须在秋收之下做好征税的准备,因为那样他们才能够筹集到足够多的军粮供应大量所用。

税部那边,持续向各镇各村派遣税务官员,同时也是颁了大乾王朝的第一部正规税收法律:大乾王国税务法典。

这个税务法典刚颁布呢,就是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个税务法典受到了广大中小地主以及普通农民们的欢迎,同时也是受到了大地主以及商人们的极力反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